2024-04-06: 来深圳满一年,工作不算劳累,身心不疲惫,收支基本平衡,高级工程师兼主管,业务技术成长较缓,仍旧有危机感,仍旧未能偿还历史巨额债务,三月身体异样,数夜失眠,泪湿眼眶,幸好非癌,感恩生命,活着就好。老婆裸辞奔赴自媒体红海,刚入门报课学习,基本思路是定位,找对标账号,依葫芦画瓢,然后出了几个平淡作品,无明显流量,现每日抓耳挠腮,日渐发胖。孩子即将上小学,依然热爱足球,学习能力很强,打游戏比我厉害,基本乖巧,好胜心很强,开始学会讨好父母,以获得更多玩游戏的时间和购买礼物的机会。
查看源代码

无聊科技正经事周刊(第9期):周刊调整

封面图

Pexels . Norbert Kundrak . (via)

本周话题:周刊调整

1、周刊未来会有哪些调整?

永久移除:

  • 资源、工具、文章、图片栏目

动态保留:

  • 播客、文摘、言论栏目

2、为什么调整周刊框架?

其一,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

资源、工具、文章、图片此类栏目,基本来源于我日常订阅的 Newsletter 和 RSS,我仅在每日阅读期间进行筛选搬运,内容相对主观,有失偏颇,所以我决定移除此些栏目,后续把 Newsletter 和 RSS 单独分享给大家。

其二,精力有限,释放自我

搬运内容,很耗费精力时间,所以授之以渔之后,很大程度减轻了自己的负担,也能很大程度释放自己的时间,否则每周经常出现被周刊内容绑架的压力。

其三,两个新想法

首先想做一个效能平台

一个人,一个组织,没有沉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,目前我所在的企业就是如此,产研历史无法追溯、团队没有明确的成长晋升机制/路线、业务产品研发运维缺乏一体化工具协同、没有目标管理、没有组织力,没有标准化,于是乎,大家没有一致认同的奋斗模型,很难协同战斗。

所以,不如把我闭源的项目做成效能平台?

其次想做一个人工智能周刊项目

针对目前自己在周刊上所做之事,抽象起来有点大数据处理分析的味道吗?内容采集、加工清洗、成品输出…

所以,不如把流水线交由智能自动化来实现,如此一来,我不仅抽离出来,后续要想达到每日一刊,也是极其简单。

播客

1、涛思数据创始人陶建辉:爱捣腾的53岁程序员(中文)

陶建辉是涛思数据创始人和CEO,开源了物联网大数据平台TDengine,多次创业与被收购。

创业前,他曾在美国摩托罗拉和3Com工作,后来回国先后创办了和信和快乐妈咪两家公司(均被成功收购)。陶建辉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,后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天体物理博士。

在本期节目中,聊了陶建辉从天体物理到 IT 行业的转变,三次连续创业的经历与反思,对物联网的前瞻性见解,决定开源背后的思考,还包括初创公司如何招聘早期员工、寻找投资人的策略等话题。

文摘

1、我写的别人都知道怎么办?(中文)

如果你刚迈入写作行列,或是曾经参与真实写作,是否有过这个困扰:

我觉得我写的东西,别人都知道!

文摘围绕这个困扰简述了几个观点,让我深受启发:

  •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,认为自己总能写出别人不知道的新东西,是一种盲目的傲慢。
  • 读者并不介意把自己知道的道理再重温一遍,人们不喜欢的是简单重复,没有新意的讲述方式。
  • 写作者就是通过大量阅读,找到那些生动的故事,然后组合上被验证过的道理,变成内容。
  • 不要重新去发明一遍轮子,把已经有的素材+自己的想法做一个对接,就能创造出很好的内容来。
  • 全世界所有的故事模型加在一起也就30来种,最受欢迎的其实不超过三种。

所以,如果你还在痛苦不知道到底应该写什么,或者像我曾经那样自我怀疑,我写的东西别人都知道了,那不妨就尝试着放松心态,把 已经有的素材 + 自己的想法 做一个对接吧。

言论

1、

“问问题是我们日常中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。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。我们的问题反映出我们是谁,我们将续去向何方以及我们的沟通方式,但很少人知道如何系统有效的提问。”

你真的会问问题吗? (文中引用美国著名记者弗兰克. 赛斯诺)

订阅

每周一刊,周三发布,首发在

本刊开源,欢迎投稿,仓库在

https://github.com/senlypan/weekly

无聊科技正经事周刊(第9期):周刊调整周刊调整。 https://weekly.panshenlian.com/_media/images/2022/issue-9/cover.jpg潘深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