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1-14: 职业、家庭、认知之拐点,或成人生关键之转折。
查看源代码

二〇二五中秋:行至中场,人生半熟

前言

恰人生中章,恰家庭中章,恰职场中章,恰年度中章。来深已两年零四个月,生活依旧是高速运转,只是节奏已悄然变化。我不再像初来乍到时那般患得患失,却也不曾真正松弛,职场OKR、晋升、家庭现金流——像一根无形的鞭子,抽打着每一根神经。易躁成了常态,深夜办公室,也渐渐成了第二居所。爱人则像一位静默的修行者,在职场与家庭之间切换,在工作进击与孩子成长间平衡,用读书、冥想、瑜伽、咖啡、寺庙祈福,最重要是孩子的爱,筑起了一座缓冲焦虑的堤坝。而那个曾经需要我们牵着手过马路的小人儿,如今已系上红领巾,在我们认为正确的轨道上,飞速旋转,时而与我们碰撞出火花,时而让我们倍感欣喜,他开始像一颗快速生长的卫星,在离心与向心间撕扯。在疾驰与旋转中,餐桌交汇瞬间,甚至变得珍贵,往后,恐怕慢不下来。

对自己

我喜欢编程,无论是在职场上满足业务需求、技术攻关,或是业余的个人作品创作,我都极具热情。

1、职场变化

我始终以实践验证自己对职场的理解和思考,在竞争中能保持中游的表现,所以我延续一贯的作风,有幸在 Oceanpayment 负责系统架构,责任重大,但我饱有热情,以目标驱动,对于岗位涉及的架构规划和团队管理,我尽最大努力去深入解读、付诸行动,并持续改进,把事做极致,达到预期结果,让与我同行的人,能发光发亮,有所成长,有所获得。当然,基于企业期望与自我实现要求,很多时候,致使我在人和事的规划、协调以及处理上,会极度谨慎、苛刻。

但不管如何,这两年的付出与收获,值得肯定,感谢自己如此努力。

2、收入、负债和那些让人纠结的资产决策

我这两年确实晋升了,但整体变化不大。我偶尔找身边一些朋友聊天,挺现实的一个现象,在一二线大厂待了多年的老兵,确实有人能拿到百万年薪,听起来就还挺人生赢家的。但如果是三线及以下的厂子,除非做到高管,否则就算熬成技术老兵,年薪天花板可能也就小几十万,像普通程序员月薪3-5万基本也就到头了(排除最近走AI和量化这些线路的大聪明们)。光靠工资的话,收入其实挺有限的,再算上房贷、房租、一家老小的生活/娱乐/教育开销、说走不太敢走的旅行、各种人情往来,包括还有一些历史大件的债务偿还,每个月能攒下的钱真的不多,甚至大部分时候还在倒贴。所以,我所在的温饱圈子里面,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怎么开源节流,要么想办法搞点副业,要么精打细算的过日子,反正不能让现金流太难看,加上如今的行情,总之是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。在资产持有方面我始终是典型的保守派,如果持有的资产(主要是房子)持续带来负现金流,那我坚持的原则就是果断抛售掉,减少负担,而我爱人基于对资产的情感以及对机会的博弈考量,跟我持相反意见,总之我们在这方面达不成共识,那有没有折中方案?是不是应该定一个止损点?我不知道,我猜谁也不知道。

3、社交思维局限

我最近几年的想法,对于我个人而言,就是尽最大可能,只见挚友、至亲,一是因为工作和家庭已经占尽了我大部分时间精力,二是源于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(以家人为主)和我作为典型理工男长期形成的。当然,爱人同样跟我存在社交思维的差异,一是源于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(酒桌文化、熟人社会),二是现阶段孩子成长对社交的需要,所以她认为拥有同频的人、真诚的情感、新的认知,在她生命中具有难能可贵的价值和意义。我能理解,我也支持,但我做不到。

4、人工智能在改变很多东西

随着 AI 应用的不断涌现,加上原先就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,如今的我已经失去了仔细阅读一本书的耐心,我习惯了通过 ChatGPT 或 Deepseek 快速获取碎片信息,并进行加工整合,最终好像就能形成结论,很大程度上 AI 提供了极为高效的知识快餐,但长期以往,我担心自己会像吸毒品一样对 AI 产生不可逆的依赖,AI 让人更聪明,却让人更浮躁;让知识更近,却也让思考更远,让人逐渐失去对一个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沉淀,并最终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,我不知道会不会是这样,但是我明显发现整个社会的节奏都在变得更快!人们也被要求更快!另一个角度就是大家都在变聪明,依托 AI 的能力,我作为程序员能编写更高质量的代码,从而提升我的工作产出;爱人作为内容创作者,能更加精准高效的输出内容,从而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;孩子作为小学生,能更好玩更全面的完成作业,从而提升思维和想象能力。

工具即进化,人类从钻木取火中已习得工具的重要性,而AI,是我们这代人不得不登上的方舟。我们必须使用 AI,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,请一定使用 AI,AI 大概率比你身边大部分人都要见多识广、更加智慧,而且只会越来越厉害。

5、健康焦虑

自从三月份那次感冒之后,咳嗽就一直断断续续没停过,拖了整整三个月,加上身边不少亲友的身体也陆续亮红灯,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也藏着什么大问题,于是整个二、三季度都在跑医院做检查,先在港大做了全身体检,接着又将有异常的细项跑多家医院复查验证。结果呢?既不算完全健康,也没到大病预警的程度。但不管如何,需要开始重视身体了,对身体精打细算起来,运动优先​,作息需要科学合理安排,饮食也尽可能低糖低油,当然还有一个核心参数,那就是​​心态,毕竟已经过了拼身体的年纪,需要接受身体维修的事实。

还是那句话,我们 90 后这代人,起码要工作到 65 岁,放平心态,细水长流,打持久战。

6、开始做饭

我很自豪地说,我几乎不再吃外卖了,厨房成了我的第三居所,也是我们家庭难得的慢车道。

另外码农与厨农、写代码与做饭真的很像,从规划、设计、执行、调试,再最终交付一个明确的东西,每次都进行复盘,每次都接收反馈,然后在下一次进行迭代优化,两者都需要高度专注并接收即时反馈,我很享受写代码和做饭的过程,都能让我进入心流,都能能让我从焦虑中暂时抽离。

对孩子

你现在七岁了,九月份刚刚过完小学一年级进入二年级。对你来说,每天更关心的可能是放学后能不能多玩一会儿电子游戏、多踢一会儿足球,或者周末能不能去玩真人 CS、能不能跟着妈妈到处游玩。但你知道吗?不出意外的话,你跟大部分同龄人一样,七年后都会成为中考大军中的一员,并接受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挑战。听起来还很远,但成长在焦虑中的我们,已经需要在学科上为你提前规划,有意无意地给你安排英语听说读写、奥数、语文课外阅读书单…生怕你在某个环节掉队。

当然,我们特别不希望你的人生像一个提线木偶,也不希望我们之间以后是靠成绩维持着爱和关系,但我们希望你的人生中能拥有更多选择权,我们第一次当父母,也因此还在思考哪些是对的,哪些是错的,我们会尽可能正确的“为你好”。

1、小学二年级了

一年级,你很幸运,如愿上了理想的小学、入选第一批少先队员、结交了很多要好的小朋友、妈妈很有耐心。
二年级,你更有热情,魔方成绩一直在突破、国际象棋和书法进步很快、还入选了足球校队。

2、不知道如何与你相处

妈妈对你特别包容,但在我看来过于松弛,或许再严格一点,你能够更加独立,或者更加“优秀”。

其实我们那个年代是一路打着长大的,我小时候过于任性、不听话,身上时常是紫一道红一道,但反正此刻我是理解父母的,也不妨碍我爱自己的父母。

所以现在,有时候跟你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,我还是会用一些“老办法”教育你,有时候是暴力沟通,有时候会上手打一顿,但是你属于吃软不吃硬的性格,即便每次被我打,也是不低头,搞得我每次打完,还得跟你道歉,但是你忘记得特别快,跟我很快又合好了。

3、你一些特别的行为

你每天听音频的时间太长了:小说、故事、英语磨耳朵、笑话…你的听瘾很大,工作日起码2小时,周末最少8小时,我很担忧你的听力,但是从你口中突然蹦出来一些让我惊讶的成语、一些奇怪又真实存在的知识、一些让人笑掉牙或醍醐灌顶的脑筋急转弯…又让我不得不接受,听也是一种输入方式。

4、教育方式

我有幸辅导过你几次作业,所以你有过几段惨痛的经历,我对过程没有耐心,又特别看重结果,所以你写作业的时候,如果出现书写不工整、态度不严谨、坐姿不规范、简单题目做错…那你可能就要挨揍了,我知道这些对于小孩子而言很正常,但是我没法处理太好,所以我决定不参与你的作业辅导了,你妈妈很有耐心,包揽了你所有的作业辅导工作,当然你也喜欢她的辅导,所以挺好的,我省得发脾气。

对爱人

1、自律

你坚持早起、读书、创作、瑜伽…回报你的,是认知提升了,身体活力了,最重要的是与自己更加和解了,当然,你的小红书小绿书也越来越好了。

我始终相信,一个能在生活中自律、在心中留白的伴侣,是家庭最稳的底盘,也是维系家庭的根轴,让家在前进与旋转中不至于失衡。

2、盼头

当初我们决定来深圳,并不是因为向往深圳,而是为了逃离郑州。

如今咱俩认知达成一致,35岁到55岁,是我们此生相对主控、自由的20年,是我们第一次、也是最后一次同时手握四张主动牌:

  • 生理
  • 认知
  • 资源
  • 价值

所以我们要节奏、节能与平衡,该放弃的尽早砍断,该坚持的全力聚焦。

后记

感谢我们都如此努力,也感谢国庆和中秋这个长假,给我留一点记录的缝隙。

我们的人生,就像在疾驰的双轨上各自奔跑,又被那颗旋转的陀螺牵系重心,不断向前,持续旋转。

只是在这中场休息哨声未响之前,我们何时能将这疾驰的双轨,融合成一条从容的慢车道?这恐怕是我们接下来即将面对的、最不确定的挑战。

中秋没回家,月是故乡明。

(本篇完)

二〇二五中秋:行至中场,人生半熟恰人生中章,恰家庭中章,恰职场中章,恰年度中章。来深已两年零四个月,生活依旧是高速运转,只是节奏已悄然变化。我不再像初来乍到时那般患得患失,却也不曾真正松弛,职场OKR、晋升、家庭现金流——像一根无形的鞭子,抽打着每一根神经。易躁成了常态,深夜办公室,也渐渐成了第二居所。爱人则像一位静默的修行者,在职场与家庭之间切换,在工作进击与孩子成长间平衡,用读书、冥想、瑜伽、咖啡、寺庙祈福,最重要是孩子的爱,筑起了一座缓冲焦虑的堤坝。而那个曾经需要我们牵着手过马路的小人儿,如今已系上红领巾,在我们认为正确的轨道上,飞速旋转,时而与我们碰撞出火花,时而让我们倍感欣喜,他开始像一颗快速生长的卫星,在离心与向心间撕扯。在疾驰与旋转中,餐桌交汇瞬间,甚至变得珍贵,往后,恐怕慢不下来。 https://www.panshenlian.com/images/post/live/2025/october/family-001.png